接着我们的《说文解字》课程,本课讲“刀”部的两个汉字:“刊、剟”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刊”是常用字,收录在《现代汉语常用字表》中,“剟”是通用字。收录在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》中。
1、刊。读kān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刊,剟也。从刀,干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削,削除。
这里的“刊”,一般指用刀削去外皮、砍削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凡有所削去谓之刊。”《广雅·释诂三》:“刊,削也。”
(削木头)
《书·禹贡》:“随山刊木。”行走高山,砍削树木(作为路标)。《周礼·秋官·柞氏》:“夏日至,令刊阳木而火之;冬日至,令剥阴木而水之。”郑玄注:“刊,剥,互言耳,皆谓斫去次地之皮。”夏至那天,命令剥去山南边树木的皮而后放火烧;冬至那天,命令剥去山北边树木的皮而后放水淹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陈侯会楚子伐郑,当陈隧者,井堙木刊。”杜预注:“刊,除也。”陈哀公会合楚王进攻郑国,陈军经过的路上,水井被填,树木被砍。
扬雄《答刘歆书》:“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。”是像日月一样高悬,不能更改或磨灭的书。这也是成语“不刊之书”、“不刊之典”、“不刊之论”的出处,指不容质疑的论断或观点。此成语常用以赞誉他人的言论著、言论或观点。其中的“刊”用它的本义:削;削除。实际上,古代人把字写在竹简和木牍上,如果出现错误,就会用刀削去,称为“刊”。那么,“不刊”,就是不可更改。这也是“不刊之论”真正的来由。
(汉墓出土用于刊削竹简的书刀)
本义之外,刊还有其他用法:
(1)刻;雕刻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·刀部》:“刻石谓之刊。”班固《封燕然山铭》:“乃遂封山刊石,昭明上德。”但通常情况下,“刊”与“刻”是有区别的:“刊”指的是去除不要的部分,留下需要的内容部分,就是所谓的“阳刊”;“刻”指的是直接刻内容,去除的正是要表达的内容,即所谓的“阴刻”。即所谓的“阳刊阴刻”,这种说法符合两个字的本义。
(2)排版印刷。如:刊行;停刊。
(3)出版物。如:报刊;月刊;副刊。
(《书法》月刊封面)
(4)订正;修订。如:刊误;刊正。《广韵·释诂四》:“刊,定也。”晋杜预《春秋左传集解序》:“其教之所存,文之所害,则刊而正之,以示劝戒。”
(5)通“竿(gān)”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乾部》:“刊,又假借为竿。”《仪礼·既夕礼》:“抗木刊。”郑玄注:“刊,古文为竿。”
刊的小篆写法如图:
(刊的小篆写法)
2、剟。读音有两个:
(一)duō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剟,刊也。从刀,叕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刊削;删除。
《广雅·释诂三》:“剟,削也。”《商君书·定分》:“有敢剟定法令,损益一字以上,罪死不赦。”若有胆敢删削法令而增减一个字以上的,就是死罪而不会得到赦免。
本义之外,剟还有其他用法:
(1)割取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盗者剟寝户之帘,搴两庙之器。”盗贼割取皇帝宗庙后室的门帘,拿起汉高祖、汉惠帝两庙的祭器。
(割胶)
(2)刺。《史记·张耳陈馀列传》:“榜笞数千,刺剟,身无可击者,终不复言。”司马贞《史记索隐》:“掇,亦刺也。应劭云:以铁刺之。”官吏审讯,严刑鞭打几千下,用烧红的铁条去刺,身上没有一处是完好的,但始终再没说话。
(3)击。《广韵·末韵》:“剟,击也。”
(4)通“赘”。无用的。《淮南子·缪称》:“物莫无所不用,天雄乌喙,药之凶毒也,良医以活人;侏儒鼓师,人之困慰者也,人主以备乐。是故圣人制其剟材,无所不用矣。”于省吾新证:“(高诱)注读剟如字,故训为疏杀,但非本义,剟从叕声,与赘字通。赘材本无可用,圣人制而用之。”物没有什么是无用的,天雄和乌头尽管是草药中的剧毒药,但良医却能用这种剧毒药来救治人的性命。侏儒和盲人,是人中间最困窘愁郁的人,但君主却用他们作乐官和乐师。所以君主圣人对待人物如同巧匠裁取无用的木材一样,没有人是会被舍弃的。
(二)chì。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同“㓼”。《集韵·止韵》:“㓼,或作剟。”
剟的小篆写法如图:
(剟的小篆写法)